笔趣窝 > 唐史红颜录 > 第六十七回 唐军兵围洛阳 王妃山中遇盗

第六十七回 唐军兵围洛阳 王妃山中遇盗


  李世民率兵成功南围洛阳后,自唐军之中忽传出了唐军主帅厚待郑军俘将燕琪的话,很快便传到了已退回洛阳的王世充耳中,本性多疑的王世充闻之大怒,此时又遇新败,遂下令将燕琪夷三族,尚在洛阳城中的燕琪亲族就这样不明就里地被就地诛杀殆尽。

  事情又传回到了唐军营中,长孙无忌的离间之计亦如其所料。

  李世民知此后,自然明白了长孙无忌的计策一事,遂传他入帐问话,谁知长孙无忌却也带来了泪流满面、悲愤交加的燕琪。

  燕琪见李世民后,遂拜倒在地,或许是久哭所致,他的声音早已嘶哑:“燕某今日求见,不为其他,只请秦王放我回去,以报灭门之仇!”

  “将军请起”李世民瞥了一眼长孙无忌,说着将面色青灰、憔悴不已的燕琪扶了起来:“将军家事,我已有耳闻,将军需多保重才是。如今你只身一人,如何进得了那铁桶一般的洛阳,杀进守卫森严的皇宫?”

  “我燕家素以忠孝立本,即便被俘,亦誓死不降。我忠心为郑,却得他王世充如此残暴相待,今日若不报此仇,誓不为人!”燕琪布满血丝的眼中充斥着满腔愤怒。

  “眼下我军虽兵围洛阳,但洛阳沟深城高,坚固难摧。将军若有心报仇,暂可留我军中,须待时日,以图破城。”

  “燕某多谢秦王如此厚待,今日求请秦王许我出营,实则另有打算。”燕琪顿了顿:“如今秦王虽兵围洛阳,但洛水以南广大郡县尚为郑地。若秦王久攻不下洛阳,郑地各郡县倾兵来救洛阳,如何得了。”

  燕琪的话正中李世民下怀,如今他最担心的莫过于此。看着燕琪,李世民半信半疑道:“将军有何高见?”

  “实不相瞒,我与洧州长史张公瑾、显州总管田瓒等皆为世交好友,我愿请命前往说服洛水以南州郡归顺李唐。”

  李世民郑重其事道:“将军有多大把握,可说服他们?”

  燕琪摇了摇头,却又点了点头:“此二人皆有经纶霸图之才,无奈也都秉性刚直,看不惯王世充喜新厌旧,好为咒誓的行事之风,便都自请州郡之职。大郑诸将,对王世充早有不满者比比皆是。我虽为武将,但也颇有口舌之能。况且,如今被夷三族,想必不需一字一言,世人便能明白弃明投暗才是生路。”

  “此行,若能事成,我李世民定不忘将军之功。”

  “我不为功名,只为公道。”泪水模糊了燕琪的双眼。

  李世民再加劝慰,随后选派十余人随燕琪出营,同赴洛水以南。

  长孙无忌望着燕琪一行人的背影道:“殿下自可以从军中随便选几人随他而去,何必从帐下精锐中挑选?他若中途逃了,或是反投他人,这十几人怕是回不来了。”

  “他逃哪里去,又能投向何人?”李世民脸色一沉,转而看着长孙无忌:“这就是你说的妙计,夷其三族,为我所用?”

  “殿下息怒,自古兵不厌诈,离间之计若不沾染血腥,如何能成?圣贤尝言‘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争战第一良策。”

  “你以为只凭燕琪一家就能偃兵息甲?”

  “杀了燕琪一家人确实不能平息战事,但以燕琪一族之事,若说服了大郑重镇守军投我李唐,那攻陷孤城洛阳又有何难?”

  见李世民无言以对,一旁沉默许久的房玄龄道:“此事虽有不妥,但无忌的话亦非虚言。昔日高祖刘邦尚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亚父范增,终至项羽失去左膀右臂,自刎身亡。而北朝大周名将韦孝宽以离间之计,凭着一首‘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的歌谣杀了大齐勇将斛律光,夷其亲族,让大周灭齐从此一马平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以一计便可胜敌,虽害一家受苦,却免去血染山河,乃是万民之福啊。”

  李世民沉默不语,半晌才长叹一声:“唯有如此,也才不枉燕氏一族惨遭屠戮之祸。”

  房玄龄接话道:“王世充暴虐成性,受戮的又何止燕氏一族。昔日因忌惮为他效命左右的裴仁基父子之功,而夷其三族,何等无道,后以臣弑君又是人所共知。施以严刑峻制,家一人逃者,无少长皆坐为戮,因此而枉命者不计其数。以王世充妒贤嫉能,又凶残多疑的本性,即便今日不杀燕氏一族,来日也必会痛下杀手。如此恶贼,何愁不灭?”

  李世民点了点头,踱步到桌案前,刚坐下身来,封德彝便请令进帐,禀报说四路大军均已攻下了各重镇,且控制了周边关隘,向前推进了数十里。

  “好!”李世民拍案而起,一扫眼前地图,速传李靖、长孙顺德入帐,命二人为主副将,出兵荥州、汴州,与正出兵管州的梁实形成犄角之势,意欲一举夺下洛水南岸重镇,并逼降其他州郡。李世民趁敌不虞,已定奇策,于乱势之中,早已运筹帷幄。

  李靖、长孙顺德亦不负所望,以其迅猛之势不久便攻下了洛水以南两大重镇——荥州、汴州。而以此二州威慑洛水以南,很快,迫使失去北境屏障的尉州郡守时德叡率领所辖杞州、夏州、陈州、随州等七州郡归降。当此时,燕琪也以其口舌之力,说服了南边重镇洧州、显州来投,洧州长史张公瑾、显州总管田瓒更成了李世民的座上宾。见两大重镇归顺李唐,郑地其他各州郡也络绎不绝纷纷来降。

  一时间,洛水以南各州郡,几尽为唐地。而此时的燕琪却只留下了一句“惟愿秦王天降神兵,复还天下太平”的话后,便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再归。

  新近降将张公瑾道:“过往经年,我等错投暗主,时时提心吊胆,怕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身死朝堂。燕家之祸不过是个口实而已,昏君在上,我等家破人亡不过是朝夕之事罢了。只是,如今我等幸遇明主,却可惜了燕兄一家。”言辞凿凿,令人唏嘘不已。

  心有愧疚的李世民不觉慨叹:“燕琪虽非我李唐之将,却以其一族性命,免去诸郡刀兵相见,不愧为俊杰英豪。只可惜,我李世民无缘此等良将,实为憾事。我已命封德彝上奏朝廷,赐以燕氏一族封号,以保其清名,慰藉亡灵。”李世民痛心道,看着眼前大帐中降唐各州郡将领:“本王受以大唐皇帝命,特行便宜行事之权。传本王命令,降唐的郑地诸州郡官员不做任何变动,依旧保留原官职,领州郡要务。”

  张公瑾等降唐各州郡将领一听,各个面面相觑,原本以为会遭降职或削职,谁曾想还能保得官爵不变,各个欣然领命而去。

  唯有长孙无忌帐中道:“殿下此计恐有不妥。这些人手握重兵,又为王世充旧部,若再反水,我们岂不是放虎归山。”说话间,示意房玄龄一并劝说,却见房玄龄一言不发,只看着李世民微微一笑。

  “玄龄恐知我意。”李世民说着,踱了两步:“王世充猜忌多疑已是人所共知,他们肯亲至我军中来投,必然是断了后路,何故再有反悔之意。”

  房玄龄点了点头:“依属下之见,正值两军对峙之时,殿下良策必得众望所归。”

  房玄龄话音刚落,封德彝进帐急报,原来是皇帝李渊下令,调李靖赴夔州通好萧铣以解降唐将领杜伏威和益州之围。

  这时,忽听帐外通报道:“齐王求见!”话音未落,齐王李元吉便已疾步匆匆,掀帐而入:“怎么,听说父皇有急诏传来?”自东入中原后,李元吉每日游手好闲,营中骑射、与人角力,乐此不疲。几日前,李世民遭遇伏兵,他闻之大喜,正要点兵披甲去救,兵未出营,却见李世民已安然无恙,脱身而归,他只能暗自败兴而回。

  再说被李元吉如此一问,李世民笑道:“父皇急召李靖将军率军南下。”

  “父皇没有旨意给我们?”

  李世民摇了摇头:“怎么,元吉莫非有心事?”

  李元吉满脸堆笑,拉长声道:“有二哥在,我能有什么心事。”

  “四弟是副将,若有疑虑可要随时相告啊。”李世民笑道。

  出得帐外,封德彝暗中跟来,私问李元吉道:“帐中每每议事,为何齐王常一言不发或避而不去?”

  “中书侍郎何必明知故问?”李元吉无奈道。

  “老臣愚笨,还请齐王赐教。”

  “你看那中军大帐,满帐皆是秦王部属,一应所令悉听秦王,哪里有我说话的份。与其说他们忠于陛下,我看,倒不如说忠于秦王才对。”李元吉毫不掩饰。

  “这......齐王心直口快,小心隔墙有耳。如今是将在外,情势所趋而已。当今天下乃是陛下的天下,秦王不过臣子而已。再说了,尚有东宫太子殿下,齐王何必烦忧?”

  李元吉看着早有暗示的封德彝不觉一笑:“中书侍郎审时度势,何愁此生荣华。”

  二人自是面面相看,一拍即合。

  李世民急传李靖回营,二人对皇帝明里通好萧铣,实则欲平萧铣早已是心知肚明。

  “将军领兵,行军之策我自然不会担忧。只是,此番夔州之行,也正应了你我此前相商之事。高士廉将军虽为王妃的舅父,更是前朝名将。在南境经略多年,对南方之事多有甚解。自交趾北还后,我特命他暂附萧铣,以为侧应。将军此去,可随时遣其为应,兵战之事,全凭李靖将军调遣。”

  “属下遵命,必不负秦王所望。”李靖回道。

  中原洛阳之战正如火如荼之时,无絮也已随母到了雁门郡。安置下葬,一应所事俱办妥当。正值九月下旬,天气已渐转凉,一行人未敢在雁门多做逗留,便匆匆备好行装,准备启程回京。或许是车马人众,竟引得当地一伙流寇起了贼心。虽有卫黎儿、刘尧护在左右,奈何流寇人多势众,各个身手敏捷,一哄而上,行装马匹尽被抢去,随行侍从二人也受了重伤。一行人就这样相扶而行,直到遇上一处山中旧寺,这才停下脚来。无絮顾不得歇息,便是采药熬汤,一行人在破庙中休息了两日,却各个心情沮丧。没了行装马匹,又有伤病,长路变得遥遥无期。

  无絮见状,忙劝慰道:“我们只要一直南行,到了楼烦、晋阳一带,便是平阳长公主所辖州郡,我们也便得救了。”几人闻之,心内多少有了些盼头,不管行路多坚,依旧不滞前行。只是,无絮母亲高氏,毕竟上了年岁,此前为流寇所惊,这些时日又赶路不休,眼看就要到楼烦,却病倒当地了。

  无絮搀扶着母亲,就近寻到几处茅舍,这才暂且歇息下来。

  那茅舍老妇倒也是热心人,不仅许七八人住下,还请来村寨里的郎中为高氏诊治。只是,高氏原本身子羸弱,如今脸色越发苍白。无絮日夜守在身边,寸步不离地侍奉母亲,也许是连日来内外奔走,让她起身间,忽有眩晕之状。

  卫黎儿急呼郎中来诊,谁知竟是喜脉之象。

  高氏闻之,欣喜之余也是心疼不已:“是母亲疏忽了,竟不知你身孕之事。这几日,多劳烦黎儿了,你便好生歇着,万不可动了胎气。”

  “母亲真是说笑了,我哪里是那样娇贵之人。再说了,并非母亲疏忽,就连我自己尚不自知。”无絮满心欢喜地轻抚其腹。

  黎儿在旁只管拍着胸脯道:“母亲放心,内外之事只管托付于我就好。我定会保得无絮与腹中胎儿安然无恙地返回长安。”

  “哟,你们不是雁门郡人士,是长安人啊?”茅舍老妇端来一碗煎好的药递给了高氏。

  高氏道:“我们自长安去雁门郡处置家事,如今正是要回长安的。”

  茅舍老妇随口道:“看老夫人说话如此得体,小夫人又如此贤淑,必是出自大户人家吧。只是,怎么不见您家老爷公子来,倒是你们一些夫人远道而来?”

  “老婶子真是慧眼啊,我家夫人乃是.......”黎儿话音刚出,便被无絮打断道:“老婶子过奖了,我夫君出征在外,家中也只有我们这些女眷。”

  茅舍老妇一听“出征”二字,像是掉进了冰窟窿般,登时打了个哆嗦,脸上笑意跟着一时全无,僵在当地。

  “老婶子?”无絮喊了几句,老妇这才回过神来:“让小夫人见笑了。”说话间,用麻布衣袖擦了擦眼角,长叹一口气,继而同情地看着无絮道:“小夫人夫君原来也是被征去上了战场,这男人一上战场可是身不由己。刀剑最是不长眼的,要是再碰见个恶霸当官的,那更是没了个活头。小夫人如今好歹有孕在身,将来你家相公若真有个三长两短,这也算给你留了个念想了,倒不像我那儿子啊。”

  黎儿一听气急道:“你这老婶子说的什么话,大白天的咒人家作甚?!”

  “黎儿!”无絮打断道,再问老妇:“老婶子家中莫非......”

  老妇摇了摇头,哽咽道:“我家中有个儿子,自从被征走后,至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而这村寨里的其他人家,多半人的儿子都已死在了外面。而我们这些儿子,多是尚未娶亲,这将来连个奉香火的人都没有啊。”言罢,大颗泪珠掉落下来。

  “老婶子莫要伤心”无絮上前道,却只觉此时无论何等劝慰的话都显得如此苍白,都无法消去一位母亲心头的伤痛,或许只有静静地倾听和陪伴才是最好的良药。而于她自己,又何尝不会担忧身在战场的夫君,是啊,刀剑无眼,即便在这一路行途之上,一闭眼,她的眼前也总是纷乱血腥的战场上,一个模糊而又熟悉的身影。


  (https://www.bqwowo.cc/bqw2233/3194770.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