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大唐第一巨商 > 第276章:日进斗金

第276章:日进斗金


  等武定和高旺他们走后,秦钺马上带人去了东市南大街和西大街交汇处。/p>

  上个月他就注意到了,有一家卖幞头、鞋帽的铺面正在对外转让,商铺是三间坐北朝南高大正规的青砖瓦房,所在位置也非常理想,只是因为房主要价太高,加上秦钺当时还没想好具体经营什么,所以就没着急把铺面盘下来。/p>

  戴毡帽穿丝布,唐代男子头上不仅仅带头巾和幞头,有时候也戴帽子。/p>

  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在他所著的《唐国史补》中说:“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计。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p>

  一般人都有个错误认识,唐代男子头上除了戴巾帻和幞头,根本没有别的帽子。/p>

  其实不然,唐代的各种冠帽很多,像什么宽檐大帽、毡帽、帷帽、锥帽、范阳笠、鹖冠等,各式各样的帽子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幞头大多是士子和官员喜欢戴的一种帽子,而且戴幞头一般都要搭配圆领袍衫,普通百姓是很少这么穿戴的。/p>

  之所以一般人会有这样的误区,主要是由于看了太多唐代的宫廷画作和官方文献——比如《车服志》等造成的。而宫廷画作和官方文献展现的大部分都是宫廷或者士大夫之家的生活场景,根本代表不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p>

  其实要想真正了解唐代的民俗,还要多看一些民间野史杂闻或者笔记类小说,最起码应该多看看出土的唐代陶俑,那些陶俑头上戴的各种帽子才是老百姓真正戴的帽子。/p>

  在商言商,自从秦钺开店做生意以来,一直在留意东西两市上的铺面价格。/p>

  虽然因为天下太平商业繁荣,长安城东西两市上的铺面很抢手,但既然是做生意,就总会有因为经营不善或者铺面主人生老病死回乡等原因需要转让铺面的,只要出的价钱足够高,想买铺面总还是能买到的。/p>

  经过讨价还价,秦钺最后以出市场价近三分之一的高价盘下了这家店铺。/p>

  对现在的秦钺而言,重要的不是铺面的贵贱,而是稍纵即逝的商机,只要把握住了商机,盘铺面多花几十贯钱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只要卖出一件高价裘衣就能赚回来。/p>

  他之所以选择在东市上开裘衣行,而没有选择商贾云集的西市,是因为能穿得起轻裘的大部分都是达官显贵之家。虽然长安城自古就有西富东贵的说法,但秦钺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富者不一定贵,但太平时期的贵者却一定富。/p>

  虽然西市上有那么多商贾,但大部分都是些中小商户,真正能称得上巨富的屈指可数,远不及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多。/p>

  长安城毕竟是大唐第一皇都,太平时期就不缺贵族和做官的。/p>

  长安城里的贵族和当官的多如牛毛,可巨商富贾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p>

  何况做生意的人一般都喜欢精打细算,而且穿着昂贵的轻裘在市场和店铺里来回穿梭也不方便,就算能买得起轻裘的一般也不会买,买了也不经常穿,商户们买一件上好的貂裘或者狐裘起码要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自己穿完还会传给子孙。/p>

  而达官显贵之家就不同了,这些人不是养尊处优的皇室贵族,就是有权有势的官老爷,最不济的也是纨绔子弟或者阔太太、大小姐什么的,这些人整天使奴唤婢,既不缺钱又不用亲自干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日子,哪家冬天不得买几件新裘衣?/p>

  而长安城里的大部分达官显贵之家都住在东北半城,这正是秦钺把裘衣行开在东市上的原因。/p>

  那他为什么非得把裘衣行开在东市南大街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市上有数千家商户,同类商品大多集中在同一条街上经营。东市上的绢布行、丝帛行、绣品行、染布行、成衣行、鞋帽行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市南大街的西部,去那里买布料和买衣服的人也比较多。/p>

  卖东西并不怕扎堆,只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大的客流量。/p>

  盘下店铺后,秦钺又从百工坊里叫来几名工匠,把铺面简单改造了一下。/p>

  因为这家铺面以前是经营幞头和鞋帽的,室内的柜台和货架都是现成的,室内的格局基本不用做太大的改动,也就是简简单单地装潢一下,再换一块大点的匾牌就行了。/p>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有了作坊,有了工匠,也有了铺面,就差制作裘衣的材料了。/p>

  秦钺先让牙郎田七带人在市场上收购了一些本地产的羊皮,又从胡商手里收购了一些出产自亚洲北方寒冷地区的貂皮和狐皮,最后又进了一些布料。/p>

  既然是开裘衣行,就不能只售卖价格昂贵的貂裘和狐裘,走货量最大的羊裘也必须要列入经营项目中,甚至还要加上兔裘、狼裘、狸裘等中档的裘衣。/p>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秦钺又让彭彪和林宽带上家奴邓羽赶着马车去了长安城城西的乡下收购羊皮和兔皮等常见的皮货。/p>

  长安城东郊不需要专门派人前去收购皮货,让孙文和韩三郎等人在农庄那里设立一个收购点就行了。/p>

  裘衣行还需要一个掌柜的,秦钺决定让他的妾室杨阿柳出任裘衣行掌柜,除了把丫鬟听雨派给杨阿柳使唤,在杨阿柳地提议下,秦钺还让孙文从农庄里派了一辆马车,去新丰县把杨阿柳的妹妹杨阿美接到了长安城里,并从农庄里调了一个小厮做伙计,这样裘衣行的掌柜和伙计就都齐了。/p>

  此时秦钺把裘衣行开在东市南大街上的又一个好处也显现了出来,那就是裘衣行距离安邑里的家比众乐坊还近,杨阿柳她们每天从家里出来,几分钟就能走到店铺里,连马车都用不上,晚上打烊后,留一个小伙计在店里看店就行了。/p>

  秦钺以前从来没接触过制衣业,对制作裘衣的工艺一窍不通,制裘作坊开工后,为此他还去了一趟百工坊参观了一下。/p>

  制作裘衣的第一个工序是鞣革,所谓鞣革民间也叫熟皮子,就是把已经晒干非常坚挺的生皮子鞣制成质地柔软的熟皮子,然后才能制作裘衣。/p>

  鞣革的工序又细分为浸泡、刮肉、脱脂、泡酸等工序。/p>

  秦钺现古代的工匠还是很聪明的,虽然古代没有洗涤剂,但他们却懂得用从盐碱地里采集的碱粉为毛皮脱脂,古代也没有现代皮革厂里那些专门用来鞣制皮革的化工原料,但工匠们却懂得如何用硝石粉、食盐、明矾石、草木灰等材料调制鞣制皮革的溶液,然后倒进一排排的大水缸中,再把经过浸泡、刮肉、脱脂的生皮子放进溶液中浸泡几天,然后将皮子取出来绷在木板上晒干,就得到了可以制作裘衣的柔软熟皮子。/p>

  在鲁师傅带领几名徒工配合下,几名皮匠和裁缝加班加点地赶工,不到十天就制作出了第一批裘衣,除了上百件羊裘,还有十几件兔裘和鼠裘,以及几件貂裘和狐裘。/p>

  秦钺让工匠们制作的裘衣款式很多,既有外毛内里的裘皮大衣,也有外面罩着丝绸面料皮毛在里面的裘皮大衣,还有半身的皮袄和全身的披风,甚至连毛坎肩和女孩子喜欢穿的毛披肩也有,正可谓种类繁多样式齐全。/p>

  当第一批裘衣制作好后,武定也适时地带着章武从终南山拉了一车毛皮回来,其中大部分都是狐皮、狼皮、獾皮和黄鼠狼皮,另外还有七张豹皮和两张虎皮,就是没有鹿皮。/p>

  鹿皮虽然也可以制作裘衣,但却因为披毛太短,保暖性太差,甚至连便宜的绵羊皮都不如,关键是鹿皮要比绵羊皮贵得多,买一张鹿皮的钱可以买好几张绵羊皮,鹿皮的性价比太低,所以秦钺早就嘱咐过武定和高旺了,一张鹿皮都不要。/p>

  秦钺问武定道:“武定,你们把收购点设在哪里了?”/p>

  武定回答道:“设在南山和西峰之间山口处一个村庄里了,那里是山民出山的必经之地,进山收山货的小贩大多也从那里经过。”/p>

  “你们就坐在收购店里收购吗?”/p>

  “不是,我一回到山里就联络了一些小时候的伙伴,让他们走村串户去山民和猎户家里收皮货。”/p>

  “效果如何?”/p>

  “效果很好,因为咱们出的价钱要比收山货的小贩高,山民和猎户都愿意把皮货卖给咱们。”/p>

  “高旺和章武学习得怎样?”/p>

  “他们学得很快,已经基本能分清什么样的皮子好,什么样的皮子不好了。”/p>

  秦钺很满意:“好,你最后再进山一趟,以后就不用去了。”/p>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裘衣行终于顺利地开起来了。/p>

  因为正是销售裘衣的好季节,加上秦钺他们裘衣行里的裘衣款式漂亮品种齐全,而且还是自家生产的裘衣,在价格上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裘衣行的生意很好,开业的前三天就卖了几十件裘衣,虽然大部分都是低档的羊裘,但也卖了好几件中档的鼠裘和狼裘,以及一件貂裘和三件狐裘。/p>

  秦钺算了一下,三天一共卖了一千八百多贯钱,平均一天的流水就有六百多贯,即使是纯收入也有三四百贯,甚至比酒楼的收入还多。/p>

  虽然秦钺早就知道制作和销售裘衣是暴利生意,但却没想到这么赚钱,居然开业第一天就把包括买店铺在内的所有投入都收了回来。/p>

  就算卖裘衣是季节性生意,至多只能卖两个多月,但按照这样的趋势进行下去,即使去掉一部分生意低谷期,两个月也能收入一万多贯钱。/p>

  三四百贯钱有两三千斤重,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p>

  【未完待续】/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https://www.bqwowo.cc/bqw135051/7226203.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